2007/05/28

游成都之三:且行且思杜甫草堂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图1 杜甫这个生前穷困潦倒,郁闷多愁的老头,在去世后却被世人尊为"圣",1000多首诗词流芳百世(光在草堂就写了200多首)。这也许是对当时权及一时,不可一世的权贵豪绅最大的讽刺吧。这告诉我们人的风光分两种,一种是生前风光,但可能不过百年;另一种是死后风光,那是百世。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为国为民,流芳百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杜甫草堂就是成都的名片。

  杜甫生不逢时,但恰因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动乱年代成就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情,让他有民可忧,有国可愁,最终造就了这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圣人,留世的诗歌达到一千多首。有句话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有的诗人因为一首诗中的某一句而流芳百世,有的歌手因一首歌而唱遍大江南北,但是他竟然让后人记住了他一千多首作品,我不由地开始羡慕和嫉妒这位骨瘦如柴、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子。作为一名生在和谐社会的地震学工作者,有如当年的杜甫、陆游一样渴望披上战衣,冲赴敌场,建功立业,我渴望今生今世能干点为国为民的实事,哪怕是一点点的社会贡献……。话扯远了,还是回到草堂带领大家一看。

  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后因杜甫离开,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于1997年根据杜甫诗句描述建成新草堂。如果你欣赏过苏杭园林景致,领略过绍兴沈园风光,会发现这草堂也富含江南园林的灵韵,亭台楼榭错落有致、长廊蜿蜒移步换景,古塔森立绿树掩印,最大的不同便是这里的茂林修竹,日光透过茂密的竹叶,将整个园子影成淡淡的绿色,满眼皆是绿,充满了生命气息。

图2 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在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这便是成都草堂。我对这句话有2种理解:1,杜甫具有超前眼光,会看址选房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挺适合做房地产,因为美丽的浣花溪畔的人居环境没有被当时的富贵人家看中,却被杜甫一眼相中。2,浣花溪畔当时属于郊区,富人喜欢住在繁华的闹市,我们可怜的杜甫根本没有钱在市区买房子,只能将就地在河边边斟酒边自赞风景这边独好。看我身后,竹篱茅舍,虽简陋但不失一派田园风光。

图3 草堂内绿竹青青,小草依依,满眼皆是绿。因为岁寒不能凋,挺拔修长,一幅超凡脱俗,不畏权贵的姿态,使得竹子成为古人代表自己高尚情操的寄托,最有名的当属竹林七贤。其实这七位老兄也不是闲人,也曾有过宏图伟业的梦想,只不过混乱的时局让这些人最终选择了逃避。我想,竹子不但代表了杜甫的高风亮节,也代表了杜甫一种无可奈何的避世态度吧。

  草堂南门,就是秀丽的浣花溪公园。这里充满了休闲和文化气息,是我见过的最有特色的一个公园。一条长长的古诗大道一直延伸到马路边,上面用不同的字体(楷体、篆体、草书,行书等等)镌刻着历年历代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诗词,几乎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都能在这里找到。"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等等。古诗两边则立着大诗人的石雕和他的成名诗句。市民在休闲娱乐中会不知不觉地体味到古典文化,耳濡目染地传承这些历史留下的精华,真是绝了,我想只有聪明的成都人才能想到。

图4 在水池中养金鱼,池上建长廊,廊上设茶几,如此休闲,只有生长于此地的成都人才能想到。蔓蔓青藤,陡增情趣,为在此聊天打牌之人遮光避雨,玩累了,一转身就可以赏鱼逗鱼,引得鱼儿一群群往自己身边挤靠。太佩服成都人,太羡慕他们了,这才叫生活。

图5 这条古诗大道上记载了中国诗歌3000年来的精华,诗歌承载了中国太多历史和重任,此刻,他却遇到了危机,他正逐渐被我们遗忘。在这个诗人快成为恐龙的年代,提高国民文化素养的任务迫在眉睫。让那些以为多敲几个回车键就自诩为诗人的人见鬼去吧!

图6 让各种心情的人,无论是得意还是失意的,是快乐还是忧伤的,是重聚还是分别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代表自己心情的句子。如果友人要与我惜别,为了表达我当时复杂的恋恋不舍之情,就会把他带到这尊王勃塑像前合影留念,相信这位朋友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我了。我觉得只有这种方式才对得起草堂,对得起成都。

Technorati : , , Del.icio.us : , ,

没有评论:

主站已经迁往 http://www.kongc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