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1998年10月版,里面西江月写得的一篇文章《他走的每一步,都是他要走的》让我有所启发:
徒步旅行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对这些壮行中国乃至世界的朋友我十分佩服他们昂扬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但钦佩之余,又为他们感到些许遗憾。
遗憾的是,这些人付出是如此的多,得到或是留下的却是如此的少。试想,当年马可波罗一趟中国之行,就留下了誉满中外的《马可波罗游记》;明代徐霞客走了 不到半个中国,就有了一部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中国之行,不仅留下了厚厚的八卷本学术著作,也使他成为瑞典举国皆知的民族英雄......而今天国内这些徒步中国甚至世界的人,风餐露宿,历经磨难,得到的只是新闻媒体昙花一现的一篇报道而已。是天道有所不公吗?
非也,而是时代变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大大进步了。地理专著浩如烟海,学者多如繁星,仅仅靠走大概很难有所发现了。那么,今天的走,还能得到什么呢?
徒步世界的人有几种: 1,潇洒族,走着玩,游戏,是一种活法。 2,探险族,寻求体验和刺激。 3,使命族,是为了完成某种目标。
台湾人马中欣是前两种的代表,他觉得不走的生活难以忍受,旅行是一种活法。
使命族有一个误区,动辄提出“走遍中国”,“走遍世界”的目标。目标大而泛,走起来疲于奔命,收获少而薄。
美国人《凡尔登湖》的作者梭罗说:我的腿所走的每一步路,都是我要走的。梭罗虽然喜欢徒步,但从来没有萌生过徒步美国的想法,他只想把他家乡的山山水水走遍。他对家乡观察了多年,他能告诉你,5天后这里将有哪些花儿会开。
梭罗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怎么走,一味的走下去,收获不会大,走应该和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要不断地给眼睛提供思想,因为眼睛里能看到的什么是由一个人的教养决定的。恐龙蛋在陈章良的眼睛里是无价之宝,而在当地人的眼里只是一块石头。你具有多少教养,世界就向你展开到什么程度!
(以上引自:中国国家地理 1998年10月。)
最后一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的确,走的多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一定要记要一边走一边看世界,说世界,思考世界,否则,走过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留下什么?为此,我要将“且行且说”改成“且行且思”,思比说更能代表我现在的心境。
2 条评论:
看了这篇文章我也深有感触,在交通和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行”已经变得太容易了,以至行的人太多了。而“行”的意义鲜有人思考,且行且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才不失“行”的意义。受教了。
你过谦了。虽说要行有目的,但这并非人人所追求的目标,因为这样比较累。不过,行走出去的人,眼界总是在往外拓展,如果不逼迫自己追求意义,但写篇游记感想是应该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