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8/06

新疆行之2-西北、江南


图1 江南的天经常是灰色的,因为水汽太充足了;西北的天却蓝得很纯粹,不染上一丝杂质。这种不知名的草精神抖擞,争先向上,圆圆的茎叶展现了他们独特的耐热耐渴能力;江南的叶子,大大的,一遇天热就蔫得没精打采。

  哈密是火车进入新疆的第一个大站,在哈密王管辖着这方绿洲的时候,每隔六年哈密王都要到京城朝见清政府的皇帝,最为贡品的哈密瓜从此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中流传:"东海的螃蟹西海的虾,比不上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窗外38℃的高温让很多试图去透透气留个影的人放弃了念头。但我想申明新疆并不都是白熠熠的阳光和可以煮鸡蛋的高温,相对于潮湿闷热的江南,新疆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当杭州市的人们千方百计寻找防空洞避暑的时候,这里的人却要枕着大被子睡觉。我们知道"晚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指的就是这里。在这里,只要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永远是凉爽的,不信的话您尽可以在选择您认为最热的时候到这里领略这里惬意的温度。

  哈密虽然地处新疆,但是善于到处定居的汉族还是不知不觉地占据了这片原属于少数民族的土地。汉族似乎是中国最具有亲和力和魄力的民族。从周穆王西行开始,经由汉唐,经历了漫长世纪中各种奇特和复杂的因素后,新疆最终成为了中国西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汉族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几千年下来残存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如今新疆的每个市县,到处可见汉人的身影。虽然阿克苏以西地区的汉人不是很多,但是相信富有创业心的汉人最终会来到这片土地上繁衍。


图2 牧羊人家,尝尽孤独,只有苍茫天山相伴。天山的巍峨和雄浑,恰好代表了西北人民的刚毅坚强。一些民族的命运和这些牧羊人的命运极其相似,资源竞争的结果,弱者总是被迫漂泊和流浪。

  历史在重复,哪个民族兴起,哪个国家强盛,他们的文化则随之兴起和强盛。先前的维族人也是依靠着他们庞大的人口将这些城池占据,可怜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人只能赶着他们的牛羊,步行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里过着他们清苦的生活。这也是我在做野外地质调查中所看到的景象。这些少数民族的住所多是泥土搭建的,只有极少数才是用砖砌的,他们的房子永远只有一层,他们围绕在一滩滩湖泊或者一条河流边,过着游牧生活。一条河或一片湖只能养育一定量的人口,所以一个村子可能就十来号人。夏天,妇女、小孩留在家里,而男主人则把自己的牲畜赶到毫无人烟的海拔三四千米的山腰上放牧,因为只有在那个地方才有雪水,才有草原;他们家后院的草原这时候是不可侵犯的,如果你将自己的牛羊牧到了其他人的草场里,战斗必将爆发。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划分他们的草场的,总之,那里的草是准备留到冬季,留到他们将自己的牛羊赶回家过年的时候再用的,牛羊就是他们所有的财产。在我们外人的眼里,这样的生活是没法想象的,过的似乎是苦行僧的生活。但是,他们很知足,也许他们从来不知道东部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也许他们以为这就是生活,他们像是陶渊明笔下描写的世外桃源里的人一样,和睦相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就这样守着一方水土,宁静地生活下去,除非这里的水干了或者其他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他们都将在这里生息繁衍。


图3 新疆的绿不同于江南的绿,江南的浓绿青翠欲滴,西北的翠绿一马平川。野骆驼远远地伫立,凝视我们这帮不速之客的到来。它的背面是拔地而起的巍巍天山。此情此景,我们怎么可能会有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

  江南的铁路两侧是深绿色的,是延续的平铺的茂盛地能滴下油的绿色,;新疆的绿是略显瘦弱的翠绿,是间断的但非常辽阔的绿,仿佛一层薄薄的地毯铺展在一马平川的荒漠上。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情况在内蒙,不在新疆。在南方,你的视线会受到崇山峻岭的阻碍(可见辛弃疾诗《菩萨蛮》中云: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而无法体会一望无垠的感觉,因此南方人的情感要远比西北人细腻,他们勤于修养,温柔和婉,喜欢舒适,远没有西北人的粗犷豪放、开朗、豁达和意气风发。试想当你走在这一片天地融为一线的草原上,你心里会产生多少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伤感?此刻的你肯定拥有你全部拥有的最为宽广的胸怀和最具有开放的融合力。

  新疆的植物除了草就是杨,白杨和胡杨是这里的最为顽强的居民。胡杨具有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它生而三千年不老,老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是什么样的生命力?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的枝叶仍然那么茂盛,有生机得你看不出这是生活在如此恶劣环境下的植物。一些小的胡杨树被种植在铁路两侧,人们希望它能担负起防风固沙的职责,小胡杨就处在那个属于他自己的空间上静静地接受自然界的选择,他未来的一切命运都只能发生在那不见几平方米的干瘪瘪的土上。人其实是很幸运的,人拥有无比幸福的自由,人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退出不满意的环境重新寻找让自己舒心的场所。比起这些一生一世只能处在一个地方的胡杨来说,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平常的知足的心态去发挥作为一颗螺丝钉的力量。遇到困难不要抱怨,不要后悔,请像胡杨一样坚强。

没有评论:

主站已经迁往 http://www.kongcuo.com